我的家乡在山西省东部的一个山城里,它的名字叫做阳泉。据说在很久以前,由于此处有五处泉眼的泉水常年涌漾,因此这里的老百姓们,把该地叫作“漾泉”,时间久了,渐渐演变成了阳泉。这就是阳泉这个名字的由来。阳泉市是山西省第三大城市,母亲河桃河从市区横贯东西,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拥有极其丰富的矿藏资源,它还是著名的无烟煤产地,一向有“煤铁之乡”的称号。它包括了三区两县,总面积达多平方千米,常住居民有多万。拥有众多的景观建筑: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藏山旅游景区,石评梅故居,梁家寨温泉,冠山书院,还有以百团大战纪念建筑群体为主的狮脑山森林公园。当地的民风淳朴,民俗节日众多,民俗活动丰富,是休闲游玩的上佳之选。
生生不息母亲河——桃河
桃河,在很久以前被叫作“扑猪河”。那时,河水异常湍急迅猛,河水的涨落变化莫测,让人难以捉摸。每每发大水时,几丈高的水墙就朝人们扑面而来,不要说过往的行人防不胜防,就连山里的野猪也会被扑倒,卷入河中,因此当地的百姓就把它称作“扑猪河”了。为了制服河水,人们决定修筑拦河大坝,可第二年河水一来,又把大坝冲垮了。人们不得不又重新修建大坝,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是堵住了洪水。天上的禹王爷被当地老百姓的斗争精神所感动,就下凡来此观光,不料,正好赶上此地又发洪水,禹王爷把五个手指朝河里一点,五个石峰立刻出现了,于是,在河中就形成了五道河弯,因此被洪水冲击的摇摇欲坠的大坝终于保住了。第二天,风歇雨停,河面上出现了令人惊艳的“五堵”奇观。
后来,人们在这儿建起了村落,并把它叫做五堵镇。由于没有固定的河槽,在五堵的下游,河水乱流,形成了一个叫做“乱流村”的村子;而在河岸上建的村庄叫“河坡”村;因为五堵的存在,使得大片沙砾被淤下,这处被叫作“沙江口”,还有淤下一洼洼水的地方被叫作了叫“平潭”;而有一处地方极为干净美丽,河水清澈、鱼虾成群,因此被称为“赛鱼镇”。再后来,每当三月桃花盛开的时候,一朵朵的桃花就浮在了扑珠河的河面上,所以人们就把扑珠河叫作了桃江,再后来就称作桃河了。
人文胜地看冠山——冠山书院
位于平定境内的冠山,集儒、道、释文化于一体,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山,由于它的主峰像“冠”一般,所以被叫做冠山。而其中的人文建筑——冠山书院也为人们所称道。据历史记载,元代的中书左丞吕思诚;明代的兵部、吏部、礼部尚书乔宇;清代的清代的窦瑸、张穆;近代名动京华的才女石评梅等人物,都在此处留下了或浓或淡的足迹与故事。冠山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宣和年间,鼎盛于元、明、清三代。
震撼鼓舞动人心——武迓鼓舞
平定的武迓鼓主要是由多人演奏成套锣鼓乐曲,根据剧目故事来进行舞蹈和摆阵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因为它具有汉族民间武社火的风格,所以叫作“武迓鼓”。关于迓鼓的由来,主要与历史上宋军和西夏的作战有关。当时,在战场上宋军屡战屡败,宋朝皇帝就派大将军王子醇领兵作战。王子醇带着几个能歌善舞的将士在宋军休整的时间里,编排了一种特殊的舞蹈,众所周知,军旅生活多数时间里是极为枯燥的,而这难得的娱乐方式,放松了将士们紧绷的神经,有助于他们在战前获得充分的休息与准备,这种舞蹈被士兵们叫作迓鼓。后来王子醇又根据这种舞蹈,把它变换成了战场上的阵势,派士兵们伪装成迓鼓队绕到两军阵前,大败西夏军。再之后,王子醇就亲自教将士们跳迓鼓舞,这舞蹈不仅活跃了军营枯燥无味的生活,还成了战争获胜的秘诀和法宝。
活灵活现小面人——彩色面塑
在阳泉,有一种街头民间工艺被人们喜爱——“捏面人”。“捏面人”就是用糯米粉和白面加彩后,运用堆底、包活、盘链、网辨、卷、压等各种捏技捏成各种色彩缤纷的小人。小人的形象主要来在于当地的民间故事、传统习俗、年节活动和民间神祇崇拜观念,极富传统和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研究价值。阳泉的一位优秀面塑传承人付海云女士就为该项艺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曾获得过许多荣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15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等。她用她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了诸多惟妙惟肖的面塑,使得它们远销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作者简介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班,梁慧慧,山西省阳泉市矿区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592taotaole.com/bmrhzl/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