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文华、范世辉、赵鸿宇
一条曾载入《山海经》的河流,而今迎来新生。
“神囷之山……滏水出焉”,语出《山海经·北山经》。《山海经》有奇幻色彩,但也反映古代地理状况。神囷山亦名神麇山,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滏水即是被称为邯郸“母亲河”的滏阳河。
千百年来,华北平原上的河流几经演变,滏水曾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的成安、肥乡等处流入漳河,后与漳河分分合合,至清乾隆二十七年(年)在成安建坝筑堤,两河才算彻底划清界限,经多次疏浚整治,形成今天的滏阳河。
“一湾春水涨玻璃,片片悬帆映绿堤。细雨吹来风势顺,冲烟已到画桥西。”诗作者裴大鹏,清代邯郸人,诗名《滏水春帆》。
滏水春帆,历史上著名的邯郸十景之一。可惜,旧中国国步艰难,滏阳河日渐萧条,风光不再。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带领邯郸人民治水,滏阳河又能通航、灌溉,春帆再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滏阳河上游地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给河流生态和水资源带来压力,远去了春水、悬帆、绿堤,出现了污染、阻滞、断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力度空前的生态建设和治水,让滏阳河迎来新生。年以来,邯郸市实施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工程,将之列为全市重大生态工程、民心工程和责任工程,迅速推进,全力为沉疴已久的“母亲河”对症疗疾。当地通过清淤疏浚河道、整堤修路植树、增加生态补水,在河道治理中融入生态、景观、文化、旅游等元素,建设生态景观长廊。
如今,滏阳河再现“一湾春水涨玻璃”,绿堤掩映、轻舟游弋,两岸产业兴隆、市井繁华。
这条从《山海经》中“流来”的河,生机勃发、气象一新。
重见一湾碧水
70多岁的杨元杰是峰峰矿区的一名摄影爱好者,现在每天一早一晚,他都会沿着滏阳河走走拍拍。“各种鸟是我镜头里的常客,记录滏阳河四季让我的作品备受 (下转10版)
(上接9版)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民窑体系之一,随着滏阳河生态修复,赵英杰在开河马头经营起了磁州窑体验中心,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够感受磁州窑文化,还可亲手体验一番陶瓷制作的乐趣,不少短视频平台博主都来“打卡”。据悉,年磁县旅游“逆势而上”,接待游客余万人次,同比增长18%,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了19.4%。
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变了,滏阳河沿岸群众对精神文化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邯郸市聚焦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掘沿河历史文化,进一步叫响“成语之都、太极之乡”,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繁华图景徐徐展开。
响堂山石窟距峰峰矿区滏阳河源头不远,属北齐时期佛教文化遗存,是研究中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宝库。峰峰矿区北朝文化艺术服务中心主任窦志军说,清朝末年、民国时期这里的文物被很多人盯上,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遭到了毁灭性盗凿,目前大量造像、浮雕散落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据《募化启薄》记载,响堂山石窟“三堂佛像,忽于民国元年冬月,遭权势恶劫,致使大小佛像,无一不身首离异”。
如今,曾经被盗严重的响堂山石窟开始焕发新生机。峰峰矿区成立响堂山石窟研究院,目前在对散落海外的百余件造像进行数据收集,借助数字复原技术、3D数字打印技术等,复原部分流失海外的佛造像。在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可通过CAVE全沉浸式体验、VR虚拟体验、数字影像体验等多种方式和造型精美的造像“面对面”,体验穿越千年的神奇。
邯郸市委书记张维亮说,现在滏阳河已基本建成绿色生态带,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群众能够更好地近水亲水赏水,享受生态福利。下一步,邯郸将持续在全域长效管理、景观节点打造、产业发展上下功夫,继续打造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高质量发展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592taotaole.com/bmdzlbf/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