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钛媒体APP03:20(3‘20“视频:尘封的废弃汞矿,孤身守矿的人)从贵州丹寨县城往东南,顺着窄窄的盘山石子路,经过半小时车程,看到两根耸立的老烟囱和一片苏式建筑,就到了汞矿遗址。丹寨汞矿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曾是中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汞矿,90年代逐步停产。矿区南北长36公里,东西宽5公里,占地面积约平方公里。全矿区有近百个矿洞,主坑道有2层,总长8公里,分坑道有30多层,长达余公里。年9月12日,贵州省丹寨县,汞矿近现代工业建筑,疯长的野草将一栋栋破旧的老厂房包围,矿区和大山已融为一体。矿区生活区更是繁华,一度有2万人在这里工作、生活,这里曾被称为“小香港”,曾经比县城还热闹,以至于当年丹寨人赶集都不去县城,而是到这个距离县城10多公里的汞矿。那时的夜晚灯火通明,每隔50米就有双排路灯;能坐下人的剧院,只要有电影和表演,每场都能坐满。废弃的矿区,守矿人杨世贵。杨世贵今年56岁,出生在汞矿、长于汞矿、读书在汞矿、工作在汞矿,退休后被返聘回来守矿。就像《海上钢琴师》里一辈子未曾离开大海的钢琴师,杨世贵始终没有离开矿区。废弃的矿洞,杨世贵的父亲曾在矿区开凿这样的矿洞。杨世贵年进厂,当时他23岁。杨世贵的父亲是汞矿的爆破工人,汞矿区很多工人都是矿二代,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因为父母的关系,才得以进入矿区工作。“那时候能在汞矿工作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托关系都很难挤进去”,丹寨一位当地人对钛媒体《在线》说,“周围村寨的姑娘都很想嫁过来。”进入矿区,他成了一名锅炉工,每天工作8小时,他的工作是用铁铲往锅炉里填燃料,那是一份让人每天被烤得像蒸米饭一样的“苦差事”。最初,每月工资三十多元。“那时的物价也不便宜,猪肉要4元一斤。”杨世贵记得,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节俭。杨世贵在矿区办公楼巡查。一晃眼,33年过去了,如今的守矿工作就像“隐居修行”:时间自由,工作任务不重,每天在矿区巡查,转一转走一走就行。“领导交待过,注重‘防火防盗’就可以了。”他说,自己嘴笨,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再加上年纪越来越大,除了守矿几乎已经找不到其他工作了。大多数时候,矿区寂静无声。守矿很“无聊”,每天都是单调重复,时间过得很慢,“过一天彷佛十年”。平时,矿区有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到访;今年,受疫情影响,游客少了,杨世贵感到更加孤独和无聊。杨世贵和小狗在玩耍。年年初,他花元托朋友从县城买来一条狗。为了让生活里多一些声响,他特意给狗买了项圈和铃铛,小狗一走动,铃铛就会发出声响。杨世贵在修理水管。杨世贵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592taotaole.com/bmdzlf/10234.html
上一篇文章: 矿区成了网红打卡地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