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石为薪,黝色射惊目。方炽绝可迩,将尽还自续。飞飞涌无云,焰焰积红玉。稍疑雷出地,又似风薄木。宋代,煤的应用已很普遍,南北宋之间历史学者庄裕在《鸡肋篇》记到:“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由此记载可以得知,东京汴梁在北宋时用煤炭已经很普遍了,几乎家家户户不用木柴了。其实,中国冶金、陶瓷等行业已广泛用煤做燃料了,并发明了炼焦炭技术。宋代文学家.朱弁其时,在山西省不少地区的人们都靠卖煤炭维持生计。宋仁宗赵祯庆历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市)知州李昭遘上言:河东民烧石炭,家有橐冶之具。庆历五年即公元年,陈尧佐说:“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宋代的河东路,即现在的山西省大部分。宋代大同地区的煤炭运用,从南宋文学家朱弁的《炕寝》一诗中,可略知一二。朱弁曾于南宋建炎年间以通金副使的身份赴西京大同,慰问被女真人俘虏的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因为不屈金人的诱胁,被扣留达十六年之久。明正德年间《大同府志》对于朱弁这段经历做了详细的记载。另外,清初著名文学家、“浙西派”创始人朱彝尊旅居大同期间就朱弁所作《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碑记》又书《普恩寺碑跋》亦对此事做了说明。绍兴十三年即公元年,宋金和议成功,朱弁南归临安。时秦桧专权,妒忌贤能,朱弁于次年郁愤而死。大同市《炕寝三十韵》一诗正是作者淹留西京大同时期所作。全诗五言六十句,其中有八句集中描绘了大同煤炭的形色以及燃烧时的情景。诗中首先指出“西山”之石炭已被当做燃料,说明了金代在雁门关外大同地区煤炭已经被广泛的运用。“西山”即现在的大同矿区,口泉沟、云岗沟一带的山区。据清乾隆年间的《大同府志》记载:“石炭,大同西山中出者极多”,可见古代大同煤矿区在宋代就有“西山”之称谓。朱弁在诗中不仅道出了大同地区的煤炭黝黑发亮的外观,而且还以形象的语音,写出了大同煤炭的特点即火力强、发热量大、燃烧起来,炽热难当,使人难以靠近。清代文学家.朱彝尊“飞飞涌无云,焰焰积红玉。稍疑雷出地,又似风薄木。”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绝不会把燃烧着的煤炭写的如此生动。笔者是大同人,知道大同煤炭的烟气比较大。诗中将那一团团煤烟比作为白色的云霞涌往空中,而将炉中炽烈燃烧的煤炭又喻作通红的玉石在闪耀着炫目的光彩,煤火呼呼的燃烧着,火力是那么的旺盛。灶膛里,炕洞里发出的响声犹如地上的雷鸣一般,又好像高耸的林木在劲风中呼啸。大同市全诗一气呵成,入声韵,跌宕顿挫,自在其中。既形象的赞美了大同的煤炭,又表现自己身在异国,不失宋臣节义,遗辞分寸得体,凛然坚守民族气节。冰清雪操,别是一调《正气歌》。大同煤矿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同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592taotaole.com/bmrhzl/1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