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坑遍布到梨树满地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这是大自然赋予济源的生态环境优势。济源市位于太行山生态屏障区、沿黄生态保育带,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40余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白银生产基地。然而,这样好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济源市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由于企业无序开采,导致采坑遍布、山体受损,对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造成严重影响。抚平“伤疤”、偿还“欠账”,刻不容缓。年10月,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工程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工程试点,济源市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类修复工程被纳入其中。该项目由济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实施,总投资超1亿元。据济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该局不断加大对非法采矿行为的打击力度,对矿山企业违法生产“零容忍”,要求相关企业严格落实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另一方面,加强废弃矿山整治修复,采用危岩体清除、挖填方工程、场地整平、绿化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同步消除治理区地质灾害隐患。随着项目实施不断深入,整治修复成效逐步显现。以前的废弃矿山覆上了新土,成为宜耕地。目前,该项目对14处废弃矿山进行了修复,使2.平方公里的废弃矿山复绿,并有效降低了黄河下游35.5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风险。修复见成效,发展怎么办?济源局深入基层调研,认真倾听群众声音,在下冶镇曹腰、官洗沟、坡池等村打造了应雪黄梨种植基地,并吸纳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人参与项目建设、绿化种植及养护等,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如今的济源市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区,土地平整,一排排黄梨树迎风摇摆,呈现出勃勃生机。济源局相关负责人为记者算了一笔账:“项目区已种植应雪黄梨树亩,预计亩产斤~斤,按市场价每斤3元估价,每亩地至少增收2.5万元,每年可增收余万元。”“欢迎大家夏天来吃梨!”张家印望着一排排黄梨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土壤条件越来越好了,种出的梨保准个个甜。”政企合力复绿于民
生态修复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秉持系统思维、坚持协同治理。在河南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工程实施中,济源市探索推行“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修复、一体管护”的保护修复模式,通过政企协作、部门协同,实现复绿于民。“我们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一体规划,按照突出安全功能和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的原则,编制济源市整体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科学论证保护修复路径,确保修复工程不破坏原有生态,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济源局相关负责人说。雪后的济源中联赵庄矿区,银装素裹。走进该矿区时,记者遇到了正在巡检的济源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巡检养护工王迎春。“前几天刚下完雪,我们要时刻转载请注明:http://www.592taotaole.com/rhgsbm/10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