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i自然全媒体」
本报讯(记者王海川)近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要求以黄河流域、祁连山等为重点,深化生态系统治理,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提出,积极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督促矿山生产企业依法编制矿山资源开发与恢复治理方案,完善和落实水土环境污染修复工程措施,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积极推进全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谋划实施祁连山北麓、陇中—陇东南、河西走廊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推进平川、华亭、崇信新窑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开展白银、庆阳、平凉等采矿集中区矿区污染治理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和矿业遗迹保护、生态建设综合利用。
《规划》要求,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系统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水土流失治理;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持续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全面提升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全面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全面保护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森林、草原、河湖、湿地、冰川、戈壁等生态系统;加强祁连山沿山浅山区生态保护,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巩固祁连山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成效。
《规划》强调,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入开展国家公园建设,统筹推进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健全资源开发管控和有序退出机制,坚决清理关停违法违规项目,严格开发活动监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整合归并各类自然保护地,解决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问题,合理划定各级各类保护地范围;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确权登记和保护修复等;理顺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资源管理机制,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划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边界,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种类、面积和权属性质,形成权责一致、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逐步构建并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592taotaole.com/rhzbm/10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