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病因分析
便秘是指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不延长而粪便干燥艰涩难解。一般来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饮食入胃,经过胃之腐熟脾之运化,吸收其精微之后,所余槽粕由大肠传送而出,成为大便,整个过程约需24~48小时。正如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所说:“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如果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而且排出困难,即可视为便秘。但健康人的排便习惯各有不同,有隔2~3天1次。成形软便,排出通顺者,未必即为便秘。
本病名称甚多,《内经》称之为“后不利”、“大便难”、闭不通”、“大便不利”等。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称为“大便难”、“不大便”、“不更衣”、“脾约”、“阴结”、“阳结”等。现代医学称之为“便秘”。
本病的发病原困甚多,历代医著论述亦复不少,撮要言之约有以下六个方面:
1.有因脏腑不调而发病:如隋·《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大便不通候》中指出:“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并指出“邪在肾亦令大便难”,而且还说“渴利之家大便亦难”
2.有因六淫等而发病:如《济生方》提出秘凡有五,即“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
3.有因热邪入里而发病:《丹溪心法》称便秘为“燥结”认为“除热邪入里外,气弱、血少、津亏、肠胃受风等均可引起便秘”。
4.有因邪实正虚而发病:明·《景岳全书》对本病的论治颇有阐发。他说:“……立名太烦,又无确据,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无为临证之害也,不知此证之当辨者惟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盖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总之,有火者便是阳结,无火者便是阴结”,并且还认为“秘结之由,除阳明热结之外,则悉由乎肾”。
5.有因体质与饮食而发病:如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或过用苦寒药物,伤伐阳气,或年老体衰,真阳不足,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温润肠道,以致阴寒内结,糟粕不行,凝积肠道而成便秘。或因素体阳盛。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肠胃积热;或因误服药后而致热毒内盛,或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或肺燥肺移热于大肠,耗伤津液,导致肠道燥热,大便干结,形成便秘。
6,有因大肠与肺脾肾功能失调而发病:因便秘的形成,虽属大肠传导失职,但与肺、脾、肾三脏亦有密切关系。由于肺主肃隆。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或肺移热于大肠,均可导致大肠传导失职而成便秘;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健,大肠传导无力,津液输布失常,大肠失于濡润,糟粕内停,便成便秘;肾开窍于二阴,司二便,肾阴不足则肠道干涩,肾阳不足则阴寒凝结,均可导致大肠传导失常而形成便秘。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主要分为结肠便秘与直肠便秘两类。前者系指食物残渣在结肠中运进过于迟缓而引起的便秘,后者对指食物残渣在结肠运进正常,而在直肠滞留过久,所以又称为排便困难。
转载请注明:http://www.592taotaole.com/bmdzlf/4173.html